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信息公告 >> 通知公告 >> 正文

“学习先进典型,提高思政课教学水平”--学习材料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10-11-19 [来源]: [浏览次数]:

用爱与责任讲活了思政课

刘立凯

《中国教育报2010年4月8日》

“大学四年如果没听过贾凤姿老师的课,那将是你人生的遗憾”、“每学期都抢不到,郁闷”……这是记者在评师网上看到的一些学生留言,他们谈论的是大连海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贾凤姿。一个普通的大学思想政治课教师,何以在学生中有如此高的评价?日前,记者来到大连海事大学,近距离地了解贾老师。

学生欢迎的好老师

在大连海事大学,每个走进贾凤姿课堂的人恐怕都会被火爆的课堂场面所震撼。由于选课学生太多,贾凤姿不得不同一授课内容要分别讲三次。即便这样,能容纳230多人的阶梯教室仍然爆满。

每次来到教室,贾凤姿都是迎着学生们的掌声走进去的。复杂的理论讲得深入浅出,枯燥的内容被演绎得绘声绘色,贾凤姿上课从不看讲稿,也很少站在讲台上,一般都是站在学生座位的过道里边走边讲。不知多少次,下课铃声响了,但学生们的注意力依然在课堂上,他们央求贾老师把这部分内容讲完。

为了让学生喜欢自己的课,贾凤姿着实费了一番功夫。在准备给学生讲时间和空间的相对性原理时,她想用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的两个公式来讲解,为了了解这两个公式就跑去听大学物理课,一听就是20节,而这方面的内容在她的课堂上却只有5分钟的时间。多年来,贾凤姿听过的课不但有大学物理,还包括中文、历史、经济学、哲学等多个方面。她说:“听别人的课,目的是为了提高自己,把自己的课讲得更好。”在贾凤姿的课堂上,启发式、参与式、研究式、案例式等教学方法被综合运用,大大增强了思想政治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在同行看来,她总是紧跟时代和青年学子思想的步伐,激发起学生对思政课的浓厚兴趣。“为了把课讲生动,让学生喜欢,从课堂设计到案例选择甚至板书,她都精心设计。”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书记苑世强说。

政治理论的传播者

贾凤姿身体不好,几年前做过一次大手术,肺部的一半被切除。有时上完一节课,她已是大汗淋漓。但她从没因为身体原因影响工作,总是克服各种困难,坚持上好每一节课。即便是在手术住院期间,她仍然想着上课:“只要我能回到课堂,回到学生中间,我就活了。”

学校安排课时,她从没有因为身体原因或任务量提过特殊要求,一直积极配合和服从学校安排。每年申报科研课题时,她都积极申报,即便在评上教授后仍然如此。同事都好心地劝她不要申报了,要多休息。可贾凤姿始终认为,好的大学教师必须既是教书能手又是科研能手,只有以科研促教学,夯实基本功,才会使教学游刃有余。

多年来,贾凤姿先后主持完成科研项目10项,参与完成科研项目5项,在各级各类专业期刊发表几十篇论文,2007年、2008年、2009年连续3年被评为大连海事大学教学质量免检教师。

作为贾老师多年的同事和朋友,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教授刘国其称贾老师是优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者和传播者。学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郑少南则说:“她让学生感受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魅力。”

待生如子的好妈妈

“爱生如子”,是贾凤姿的教育理念。她说,爱是教育的灵魂,为师之道,必须热爱学生,犹如父母之爱护子女。

贾凤姿常说:“要先做母亲,后做老师,要用母亲博大的胸怀去温暖每一个学生的心。”每学期新生上课的第一天,贾凤姿都会把手机号和家里的座机号写在黑板上,让学生们记住。她说,只要有需要找贾老师,无论何事,24小时都行。

1995年春节前夕,贾凤姿去学生宿舍找人,听到水房传来哗哗的流水声。她走进水房,看到一个学生正在洗衣服。贾老师关切地问:“学校都放假了,供暖和供电都停了,你为什么不回家过年呢?”那个学生两眼含泪说:“我家在广西,家里经济很困难,往返一趟需要不少钱。”贾凤姿立即把兜里仅带的300元钱递给了他:“快回家过年吧,你妈妈一定很想念你。”

2000级电子专业的两个男生迷上了网络游戏,经常不上课,贾凤姿几次让学生捎信让他们来上课,他们都没来。于是,贾凤姿上课之前先到宿舍或网吧叫他们回来上课。开始,他们很不情愿,说:“我妈妈都管不了我,你干吗那么认真。”贾凤姿说:“妈妈离你太远管不着你,我一定要管。在学校,我既是你们的老师,也是你们的妈妈。”最后,两个学生被她执著的爱感动了,开始每天早早来到教室上课,成绩越来越好。

贾凤姿对学生的爱,也博得了学生对她的爱。学生把她视为最亲近的人,想家时就会给她打电话,有心事时会毫无保留向她倾诉,考试取得好成绩时也第一时间向她报喜。每逢母亲节,贾凤姿都会收到来自全国各地、世界各地的贺卡和在校生的许多鲜花。

学生成长的领路人

2005年7月,大连某报进行“我最喜欢的大学老师”评选。题目为:大学里是否有这样一位老师,他曾指引你人生的方向?贾凤姿光荣上榜。

贾凤姿的家搬了几次,但一块粗糙地绣着“翰墨奇香”的匾却一直跟随着她。她的学生刘志强来自湖北农村,家庭经济非常困难,加上个子矮小,上课时总是坐在角落里。贾凤姿注意到了他,在讲授哲学原理时间、空间客观性问题时,她有意重点讲述了空间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一边讲,贾老师一边用哲理和事例“点醒”着刘志强——人的身高也是一种客观存在,是不以自己的意志为转移的。渐渐地,刘志强目光里的冰冷开始融化,无精打采的他挺直了腰板。课后他含着眼泪走到贾凤姿面前说:“谢谢老师,您给了我信心和希望。”从此,刘志强变得乐观向上,勤奋好学。一年的寒假开学前,刘志强打电话给贾凤姿说从老家带了点东西,要老师去火车站接他。贾凤姿疑惑地开车来到火车站,那天天气寒冷,风雪弥漫,此时的火车站广场已经没有几个人,这时贾凤姿看到站在风雪中已是雪人的刘志强,背着一个比他还高的东西。当刘志强把那个扁平的东西打开给贾凤姿看时,贾凤姿所有的疑问被瞬间卷涌而来的感动击得粉碎。那是一块匾,绣着“翰墨奇香”四个大字。

字是刘志强在家乡县城书法最有名气的老先生家门口站了3天求来的;回来后他的母亲用了几个晚上一针一线地绣在布上;粗糙的镜框是刘志强和父亲连夜亲手制作的;怕弄坏,刘志强背着它在火车上站了一天一夜……风雪中,刘志强身背匾额的镜头永远定格在贾凤姿的心中,对她来说这已经不是一块普通的匾,而是一个家庭对滴水之恩的真诚感念,也是对一名教师最高的奖赏。

“我当了一辈子老师,有这块匾就足够了。”贾凤姿说。

这,仅仅是贾凤姿实践“在教书中育人,在育人中教书”理念的一个缩影

“信仰科学理论,智慧人生担大任;忠诚崇高事业,躬耕播爱育英才”,这是大连海事大学党委书记王昭翮送给贾凤姿的评语。贾凤姿则说:“我只是在三尺讲台上做了自己能做和该做的事情。”这就是贾凤姿——一位把全部精力奉献给教育事业,奉献给她所挚爱的学生的心里话。

点亮学子理想明灯

——记安徽师范大学政治理论课教师房玫

俞路石

《中国教育报》2010年11月08日

新学期开始,安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大二的100多名学生走进了课堂,他们要开始学习一门新的课程——马克思主义原理,早早站在讲台前的是一位脸上充满微笑、年过半百的女教师。她,就是被学生亲切地称为“房妈妈”的政治理论课教师房玫。

“从今天开始,我们就一起学习这门新的课程了,在这个过程中,希望咱们之间能够建立三种关系。”房玫的开场白一下子就引起了学生们的注意,“我们之间不仅是师生关系,还应当是朋友关系,甚至是母子或者母女关系。以后大家不管有什么问题,都可以随时和我联系,也欢迎大家到我家里作客。”随后,她便将手机号码和家里的固定电话写在了黑板上。

短短的几句话,便让学生们的注意力立刻集中到了房玫的每一个眼神、每一句话语和每一个动作上,课堂的气氛也变得活跃和轻松起来。安徽师大很多上过她的课的学生都知道,她的课堂是笑声和掌声最多的地方。有毕业生曾这样留言:“大学4年如果没听过房玫老师的课,那将是你人生的遗憾。”

“没想到这门课还这么有意思”

“原以为政治理论课会很闷、很枯燥,没想到房老师却讲得这么精彩、这么有意思。”教育学专业学生杨华这样评价房玫的政治理论课魅力。

房玫的同事们都知道,她有一个“四真”理论,那就是教师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要真知、真懂、真信、真讲,教学才能真正感染学生。知,即熟悉马克思主义理论,熟悉马克思主义理论教材;懂,即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谛,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意义;信,即相信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相信社会主义的光明前景;讲,即理直气壮、充满激情地讲马克思主义原理。

每年新学期开学,房玫都会找很多学生进行调查,“喜欢马克思主义原理这门课吗?”“你们不喜欢马克思主义原理的哪部分?”“为什么不喜欢?”“如果能回答出来这些问题,你可以不学我这门课,否则就让我们一起来学马克思主义。”房玫经常和年轻教师说,学生不喜欢政治理论课,不是学生出了问题,更不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出了问题,而是政治理论课教师出了问题。房玫觉得,只有真正了解了大学生的所讲、所思、所想和所求,政治理论课才能成为学生最喜欢的课。凭着这份真情,年近60的房玫几乎把全部精力都倾注到教学和研究中。

为了调动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房玫想过很多办法,用电子邮箱、QQ等与学生保持沟通,经常抽时间到学生宿舍座谈,年年进行课堂问卷调查。而学生最喜爱的,恰恰又是房玫最经常使用的,是让学生在课堂上作主题演讲。从平时生活中的“手机时代”、“E网情深”到密切联系时政的“倒扁风波”、“和谐社会离我们有多远”都成了房玫课堂上演讲的话题。一开始房玫自己定演讲题目,后来发展成学生主动要求自拟题目。“要想演讲,首先就要理解相应的政治原理,之后才能运用这些原理证明自己的论点。”主题演讲带来的教学效果超出了房玫的预想。

“互动式教学让师生的观点相互碰撞,引发大家的共同思考,真是既解渴又解惑。”杨华说。

安徽师大政法学院院长张奇才这样评价房玫:“她的课理论讲得透,直面现实,又充满时代感。她用翔实的史料、大量鲜活的案例、多种新颖的教学方法,使‘一纲一本’相对抽象的教材理论语言变成符合学生认知结构、生动的教学语言。”

“以后就把我当成你们的妈妈吧”

“每接触一届新生,我都会和他们提到三个关系。”房玫说,“其实刚开始并没有母子或者母女关系这一说。后来我年纪大了,觉得这些学生像我的孩子一样,就给自己增添了母亲的角色。”正是这么一句不经意的话,让房玫成了学生们心目中的“房妈妈”。

2000级体育专业的叶红辉曾经是房玫的学生,如今已是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教师的他,提起“房妈妈”仍觉得有一肚子话要说。“她的教学方式和其他老师不一样,对学生的关爱也一直没有改变过。很多老师一上完课就离开教室,而房老师却主动留下来和同学们交流。她的神态一点都不像老师,越看越像妈妈。”叶红辉说。有一天,他写了一张小纸条递给房玫,上面写道:“房老师,您让我觉得特别亲切、特别慈祥,就像妈妈一样,让我叫您‘房妈妈’吧。”叶红辉回忆道:“当时,我一直以为只有我一个人叫她‘妈妈’呢。”但有一次,他和同学在街上买东西时碰到了房玫,他刚想开口叫“房妈妈”,谁知那个同学先叫了出来。叶红辉这才知道,原来在同学们的心中,房老师是每个人的“妈妈”。

为了当好“妈妈”,房玫把自己练成了个“杂家”。“现在的学生思想活跃、独立意识强,教师想要跟上这些‘80’后、‘90’后的步伐,把握好大学生成长规律,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就必须清楚地知道现在的学生在关注什么、思考什么。”房玫这样阐述自己的“杂家”心得。几年前《流星花园》开始热播的时候,房玫特别纳闷,“我经常听到学生谈起这部电视剧,它到底有什么好看的呢?”于是,她跑到音像店租了碟片,花了整整一天时间看完了。后来,房玫在课堂上提起这部电视剧的时候,学生们惊讶极了:“原来‘房妈妈’也在看啊!”师生心灵上的距离一下子就拉近了。

母爱体现在一点一滴,房玫让学生时刻感受到“妈妈”就在身边:上课前先说一下天气情况,提醒学生们注意添衣带伞;包里总是揣着针线包,在课间为她的“孩子们”缝缝补补……久而久之,学生们都奇怪,为什么和爸爸妈妈不能说的话,却可以和“房妈妈”无所顾忌地说。

其实,这一切都源于房玫的细心。有一次,她给体育专业的学生上课,发现一个男生大夏天的却穿着长裤,走路也一拐一拐的,很别扭。房玫一问才知道,原来他的大腿处生了一个疖子。房玫急了:“为什么不去医院看看?”男生不好意思地说因为医生都是女的。“等一会儿下课了我陪你去。”房玫说。在医院,医生要处理病灶,男生拉着“房妈妈”不让她走,房玫就握着他的手一直陪着。还有一次,房玫上美术专业的课,看到一个漂亮的女生穿了一件露背装,她走过去,在女生的后背抚了一下,什么都没说。以后,女孩就再也没穿过这样的衣服上课。

有事找“房妈妈”,成了安徽师大学生们的共识。因为他们都知道,“房妈妈”的手机24小时开机,就像是永远畅通的求助热线,无论他们有什么难题,总会在妈妈那里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大家也常挂念“房妈妈”,天冷了,提醒“妈妈”多穿件衣服;过节了,问候一下“妈妈”……房玫的手机里装满了学生发给她的短信。有这么多的儿子、女儿,“房妈妈”很忙、很累,但也很幸福、很快乐。

“我的成长离不开‘房妈’的倾心呵护”

与学生习惯称房玫为“房妈妈”不同,安徽师大的年轻教师习惯称房玫为“房妈”。与学生们一样,不管是工作还是生活上的难题,在“房妈”那里,他们都会得到帮助。

“我的成长离不开‘房妈’的倾心呵护。”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研室青年教师胡梅叶回想起自己的成长历程,发现许多事情都是在“房妈”的陪伴中经历和完成的:毕业来单位报到,第一份教案的“出炉”是房玫把自己密密麻麻的手稿借给她参考,帮她从初稿修改到最后的定稿;上第一节课时,当胡梅叶胆战心惊地走进教室时,一抬头竟发现房玫坐在教室的最后一排对她笑着。胡梅叶至今还牢记着房玫在课后的那句话:“我愿在政治理论课的舞台上与你们一起成长。”站稳讲台后,带着胡梅叶走上科研之路的还是房玫,她的第一篇专业论文和参加的第一次课题,都是在房玫手把手帮助下完成的。

多年来,房玫一直关心着青年教师的成长。一名青年教师监考时穿了一件新式裙子,房玫见到她,笑眯眯地上下打量了一番之后,凑近她耳旁低语道:“你今天穿着有些露,监考如同上课,教师也得注意衣着哟。”房玫语重心长的话语,让刚走上讲台不久的青年教师对教师的“形象”理解得更加深刻。

“大学是教书育人的基地,教育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因此,应该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健康成长。”房玫说,教师本身其实就是最好的德育教材。

“让我们的教学快乐起来,让我们的学生快乐起来。”快要退休的房玫,依然微笑着从事思政课教学,追求着把政治理论课打造成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课程,点亮青年学生心中一盏又一盏的明灯。